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」,每當談及做好事,樂善好施的臺灣人總是不落人後。而這樣的慈善概念不只存在於個人,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企業捲起袖子,挹注各項資源到需要的角落。只是,企業舉辦公益活動,就代表善盡了企業社會責任嗎?企業公益活動又有哪些例子呢?一起來看看!

企業公益活動=有盡到企業社會責任嗎?

企業社會責任是什麼?

企業社會責任(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,簡稱CSR),指的是在企業追求利潤、創造營收的同時,也能夠考量社會與環境的永續發展和其他利害關係人的權益,包含企業員工、消費者、上下游供應鏈、社區、環境等。因此,企業公益並不能完全代表企業社會責任,只是當中的一個表現。

企業社會責任 ESG三大領域

ESG(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) 為聯合國公布之企業經營指標,用以評估企業經營時,能夠多大程度的考量到環境責任(Environmental)、社會(Social),以及公司治理的內控制度(Governance)。有了這些可量化的指標,不但能將理想的願景化為具體,成為企業從上而下的指導方針,更能成為投資者清楚衡量企業是否符合心目中理想投資標的的指標。

企業公益活動 ≠ 盡到企業社會責任

大家都會對企業社會責任有迷思,認為有做公益的企業就符合了企業社會責任。不過如果仔細了解箇中差異,我們會發現,不若企業公益活動較常指涉資源的投入,企業社會責任包含的面向之廣,還包含員工的保障、環境的保護、公司的制度等等,牽涉到的可能已經是企業整體商業模式的調動與調整了。也因此,企業公益活動大致上只可以說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小小的剖面。

 

企業公益活動有哪些?用五大面向告訴你台灣企業公益實例!

雖然企業公益活動不全然等同企業社會責任,不過透過舉辦公益活動,能夠直接地促成資源流動,並且讓消費者看見企業在意的價值觀,亦是企業公益活動遍地開花的原因之一。接下來,讓我們從五個企業公益活動的種類切入,一起來了解臺灣企業公益的例子吧!

環境保護——懷抱一顆重視地球的心,一起捲起袖子為它做些什麼

隨著環境意識抬頭,如何在經營企業的同時,考量到環境問題,進一步採取行動,是許多企業在舉辦公益行動時首先切入的面向。舉凡淨灘活動、減碳活動、動物保護、植樹,皆是企業能夠號召消費者、員工一同響應的活動。像是萬海航運透過帶領志工淨灘活動,為海洋保護盡一份心力,還有致力支持地方友善耕作的三小市集,他們透過好田計畫,邀請企業認養好田以支持在地小農的理念,讓友善農業與環境的心,散播到更遠的地方。(想了解更多,請看到文章的最後)

知識傳播——把知識打包,用行動傳送到更遠的地方

網路無遠弗屆的新興世代,讓知識的流動更加快速,也間接使得資源不對等的情形越來越嚴重。因此,一些企業看見了資源匱乏,運用講座、導覽、說明會等方式,將知識打包,透過公益行動,促進知識的流動。像是新光產險與地方圖書館合作的行動書車,透過捐贈行動書車的實體行動,讓閱讀資源能夠隨著書車的上山下海,深入學習高需求地區,不但能活化地方圖書館的圖書資源,也能夠促進知識的傳播。此外,鴻海教育基金會也透過舉辦「遇見未來」偏鄉職涯探索計畫,讓職人深入偏鄉與孩子交流互動,種下夢想種子,給予孩子發芽的養分。

社群服務——看見一群人的需要,成為他們的燈塔

身邊總會有那麼一群人的存在,讓人忍不住感嘆:「如果能夠為他們做些什麼那就好了。」有些群體的需要,不只是那些實質的資源,更需要的可能是愛與關懷的深層需求。因此,也有許多企業挽起袖子,號召員工一起加入公益行動,像是聖暉工程與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舉辦獨居弱勢長者的關懷計畫,不只贊助符合資格的長者生活津貼,更邀集內部員工陪伴長輩外出購物,充分發揮企業公民的精神。此外,三小市集看見聽障朋友想要更加融入社會的需要,便與雲林聽語障福利協進會合作,培訓十多位聽障朋友成為斗六舊城區的手語導覽員。透過這個公益行動,以後的舊城區導覽不但可以多一種語言,也讓這群聽障朋友多了一個參與社會的舞台。

社會援助——用愛心,點亮那些黑暗的角落

台灣人的好善樂施,從各種大大小小的賑災、捐贈和義賣活動就可以見著。舉凡耶誕節鞋盒送禮到偏鄉、為流浪貓狗義賣等等,都是社會援助類型的企業公益活動範疇。有些企業透過慈善捐款,給予各式災害立即的金援支持,如味全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,便長期透過捐款,支持國內外嚴重風災、震災的災後重建工作,希冀能在急難的時候雪中送炭,讓災民能夠受到更好的照顧。此外,白蘭氏也曾經發起一個偏鄉兒童捐助行動,透過網友在計畫網站上的簡單互動,便能夠實際參與公益的捐助,用「一次互動=1元贊助」行銷方式,成功吸引了許多民眾參與,整個活動網站更達到了七成的分享率,也因為有了民眾的高度參與,讓這筆捐助的款項意義非凡。

文化藝術活動——透過企業支持,讓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」不再只是口號

企業公益活動只能作為危難時候的及時雨嗎?其實企業公益的範疇,可不只於此!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企業,不僅給予需要的人急難救助,更期待能夠降低不同群體參與藝文活動的門檻,發揮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」的精神。像是科技產業台積電,每年都會舉辦國際級的藝文活動,邀約偏遠地區的孩童與弱勢團體前往聆聽。除此之外,也有日月光等多間企業斥資舉辦慈善音樂會,並將所有募得的款項捐助給公益團體,讓參與的民眾不但能夠陶冶身心,更能夠參與在善的循環之中。

 

為什麼企業要做公益?企業公益活動對社會的幫助是什麼?

增加企業內部價值

良好的企業公益形象,不但能夠有效的提升企業的聲譽,還能吸引認同企業的理念的消費者消費,進而提升企業的利潤。除了能夠提升消費者的參與度之外,企業公益活動更能有效的提升企業的向心力,透過年復一年的參與其中,讓員工看見自己作為良心企業的一員,是多麽的光榮,也將對於行善的熱情,漸漸的內化成為企業特有的組織文化。如此一來,不但能夠提高員工的滿意度,更有機會減少人員流動,提高生產力。

增進社會共同福祉

身為世界公民的一份子,獨善其身不再是大眾追求的目標,如何創造群體價值,才會是大家更加在乎與關切的。而企業公益活動,不但能夠幫助企業擁有好的口碑,提升員工認同感,同時也能夠以實質的力量支持某些特定的社群,創造資源流動,提供特定社群進步的燃料。除此之外,號召志工、員工參與的過程中,也能夠埋下更多善意的種子,等待日後發芽。

促進良性循環

在這個用消費為自己理想未來投票的世代,人們的消費觀念已經從關心產品本身,延伸到企業的價值與生產製程。也因此,一個落實企業公益活動的組織,會讓消費者相信他所投入其中的每一分錢,不只為自己買得需要的產品,更無形中為企業公益活動的撲滿投進了一些自己的心意。如此這般的在消費者和社會之間創建橋樑,讓消費者相信自己的每一次消費都是一個美好的善的循環,讓善意就這麼瀰漫在社會的每個角落,使生活和環境都能夠持續維持良好的品質。

 

在公益活動的路上,成為企業的助力— 三小市集

三小市集品牌故事

三小市集的名字,來自於三棟老建築,以及「小人物、小土地、小滿足」的核心理念。透過每週一次的農夫市集,讓產地農友和消費者面對面溝通理念。也透過發行《雲林食通信》,讓食農教育與生活相結合,更鼓勵農夫轉型,推動友善耕種,成為串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平台。

三小市集—好田計畫 支持企業公益

除了透過市集連結農友與消費者,推動友善耕種的理念之外,三小市集也在企業公益的路上持續努力,想成為企業最棒的夥伴。由三小市集推動的「企業好田計畫」,透過邀請企業認購良田,更深入與生產者互動、支持友善耕作,讓企業能夠從源頭開始支持土地轉型。

企業參加好田計畫之後,不但能夠回應企業實踐CSR所需努力的SDGs目標,更能夠近一步達到企業想要活絡社區、支持在地產業的願景。而企業的行動,也能夠進一步分擔小農在面對土地轉型的風險,讓農夫能夠在企業的支持之下,更順利的度過土地轉型的過渡期。

除此之外,在企業好田的計畫中,更安排了產地體驗活動,供企業員工與家屬一同參與。透過產地體驗活動,讓企業員工能夠更身體力行地前進產地,了解田地的耕作歷程,看見企業所支持的土地轉型,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落實,透過員工參與,拉近員工與企業願景的距離,凝聚員工的向心力。

而由企業所認購的良田農產,也將近一步在了解顧客的需求後,加工製作成一系列能夠代表企業的伴手禮品,並透過包裝的設計,以及生產履歷的呈現,讓企業送禮時,不僅送得安心,也能送得體面。

如果你也想透過參與三小市集的好田計畫成為生產者的後盾,發揮企業公益活動最大的效益,那就趕快聯繫三小市集(05-5339860),讓你為你的企業,種下一片良田。

 

點我前往了解企業好田計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