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8年,被稱為臺灣的地方創生元年,而「地方創生」這個語詞,也如雨後春筍一般,穿梭在城市與鄉村之間。到底地方創生是什麼?臺灣又有什麼樣的地方創生案例呢?讓我們一起來看看!

什麼是在地創生?地方創生起源大揭密!

在地創生的起源與定義

「在地創生」這個發源於2014年日本的新名詞,是日本為了減緩人口過度集中於都市,地方人口減少,提升日本整體活力的一系列政策總稱。受到都市化的影響,鄉村人口流失、老化,漸漸出現城鄉發展失衡的問題,地方人口不斷減少,產業也逐步衰退。有鑑於此,日本開始發展地方創生的總體政策,其中心思想是「產業、土地、人」三位一體,從在地特有的價值與獨特性切入,佐以「創意、創新、創業」,希望地方能結合地理特色及人文風情,讓各地能發展出最適合自身的產業。

台灣地方創生起源

2019 年為臺灣「地方創生元年」,政府針對人口失衡的問題擬定了《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劃》,希望能藉由科技導入,依地方特色發展相關產業,帶動人口成長,進而達到島內移民、均衡臺灣的目標。在國家的整體方針之下,地方創生的思維開始由中央深入到鄉鎮,資源的流動,也讓更多地方組織逐漸由點連成線,在鄉村開啟了地方創生的行動。

 

在地創生該怎麼做?台灣地方創生計畫有哪些?

台灣地方創生計畫

目前臺灣共有 368 處鄉鎮市區,經由人口、規模、收入等相關因素進行分析,政府將其中 134 處列為地方創生優先推動地區,其中在中南部、東部等(非六都)土地面積佔全國66.5%,人口卻僅有全國的11.6%。

針對這些人口移入推力極大的地區進行地方創生的總體考量,目前臺灣從財政、資訊、人才這三個面向著手,擬定五個方向的戰略,希望藉由國家與地方一體的力量,提升地方的活力。

(一)企業投資故鄉

鼓勵企業基於對故鄉的情懷,善盡企業社會責任(CSR),透過資訊、資源與資金與企業經營經驗的分享,認養地方創生事業,成為地方事業發展時,最可靠的靠山。

(二)科技導入

利用科技導入協助地方事業,透過人工智慧、區塊鏈、雲端技術、大數據、生態系等技術,讓地方創生事業在發展地方產業時,仍能夠透過科技,維繫城鎮的機能。

(三)整合部會創生資源

盤點部會資源,錨定17項主要計畫、20項配套計畫,以「投資代替補助」,協助地方創生事業發展。

(四)社會參與創生

透過地方團體的社會參與行動,協助鄉鎮找到地方DNA與創生願景,提出具體可實現之行動方案提案,再依照案件性質媒合相關部會資源,減少團隊參與社會行動的屏障,透過實踐,讓地方亮點逐漸清晰。

(五)品牌建立

將品牌建立的思維帶進地方,以獨特的地方DNA為亮點,打造品牌核心價值,建立品牌形象,再藉由行銷拓展通路,讓地方魅力,成為人們進入的指引。

台灣地方創生計畫 地方創生優先地區

依照108年《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》核定本,臺灣地方創生計畫的優先地區主要分成三個部分:

(一)農山漁村地區

主要分布於中南部山區及沿海地區。這些地區蘊藏豐富的自然資源,發展農漁業,但因人口規模過小、青壯年人口外流情形嚴重,導致產業發展不易。因此,在政策上,輔導青年返鄉創業,發展產業六級化,並改善聯外交通、強化高齡照護設施,完善地方基本生活機能。

(二)中介城市

介於都市與農山漁村或原鄉間之地方型生活及就學核心,主要零星分布於中南部都市邊緣。這些地區不屬山區、也不算市區,地方街區老舊沒落,產業提升動能普遍不足。因此,應多善盡此類地區的地理優勢,連結都市與農山漁村、原鄉,活化計有老舊街區,提升地方商業活動機能。

(三)原鄉地區

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及東部地區,受地形侷限,土地發展限制多,產業發展受限,青年就業機會不足。因此,我們可以藉由媒合專業人才發展產業,強化教育、 醫療照護及聯外交通等公共服務或設施,根本性的提升原鄉地區的基礎設施與服務。

 

在地創生案例——三小市集與雲林食務所

奠定在2019年的發展基礎之下,國發會積極思考地方創生政策的新可能,提出「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」,2020年核定後,於前瞻計畫中規劃每年編12億元推動地方創生,並以青年培力工作站為重點方式深入地方,給予最直接的支持。

青年培力工作站的設置,目的為強化青年留鄉或返鄉支持系統,由45 歲以下並已在地蹲點經營地方創生事業5年以上之青年,擔任計畫主持人,陪伴及輔導有意返鄉的青年紮根地方開創地方創生事業,串聯地方公私部門協助永續推動經營,吸引人口回流地方。

三小市集的創辦人宜倩在2012年時,參與活化雲林老空間「三小棟」的計畫,就此開辦了友善耕作的食農平台的「三小市集」,致力於提供民眾安心食材好物、伴手禮、食農整合服務,帶著三小精神——小人物、小土地、小滿足,先從渺小的自己開始,改變一些些,當眾人聚集在一起,就能創造更大的改變。年復一年的在雲林成長著的三小市集,憑藉著這股三小精神,在三小市集的主持之下,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們,就這樣在斗六成立了一個青年培力工作站——雲林食務所。

成立雲林食務所:看見「一個人走得快,一群人走得遠」的小部隊影響力

雲林食務所,是一群因各種機緣而參與斗六並生產「服務」的年輕人所組成。他們看見雲林不僅有許多生產食材的農漁牧生產者,也有許多生產「服務」的新居民。而作為雲林市政中心的斗六,也因為地緣關係,而有了許多因為求學或是工作等機緣而移住的「新住民」。

圖片來源:雲林食務所

雲林生產豐富的食材,而斗六更有許多從食物延伸與匯聚的上下游產業,看似獨立,卻各自與「食」有著或深或淺的關係。

這群年輕人帶著自己的專長,期許能夠藉雲林食務所的匯聚,透過各種再設計與紀錄形式,從地方之「食」出發,累積與堆疊大家對於斗六及雲林的想像。

在豐富的「食」能量下,雲林食務所也開始規劃一系列產業食務交流活動,以工作坊、線上分享會、地域物產再設計、設計斗六街區地域指南、資源媒合與諮詢服務等形式,給予潛在參與者更多元的管道參與其中。

圖片來源:雲林食務所

一個人可能走得快,但是一群人,才能走得遠。帶著越滾越大的小部隊影響力,雲林食務所將帶著滿滿的食能量,讓更多的人看見雲林這個因食而美好鄉村風景。

如果你也想知道可以怎麼樣運用專長與地方碰撞出新火花,歡迎關注雲林食務所的粉絲專頁網頁,一起用專業跟地方做一些好玩的事情吧!